有人说“
智慧工地”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讯,围绕建筑施工现场“人机物法环”五大因素,采用先进的高科技信息化处理技术,为建筑管理方提供系统解决问题的应用平台。
还有的人说“
智慧工地”不仅仅只是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提供系统解决问题的应用平台,而且也是为政府的监控提供了一个良性的平台。政府可以通过施工单位每日上传的数据分析了解工程情况,这一行为增加了政府对项目的可控性。
更有人具体讲到政府部门可通过利用“
智慧工地”的每一项功能将工地上大大小小的可能发生事物进行归纳,通过云端上传相关数据,后台PC端整合数据,最后在手机终端进行查阅。以往繁琐的步骤在这里得到简化,降低资源的浪费从而良好的整合,整一套系统也提高了政府在项目工程上管理和监控的效率,规范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提供管理依据,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不要再忽悠,真的是到了应该揭开“
智慧工地”真面目的时候了,否则方兴未艾的“
智慧工地”可能真的很快进入日暮途穷的境地。
首先是我们必须明白“
智慧工地”它的来历或身份。“
智慧工地--
扬尘监测仪”是由智慧城市发展而来,或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部分。所以,“智慧工地”与智慧城市一样必须具备三个共同的素质,即:
一是抓住事物本质与变化,能够透彻地感应和度量所涉及的领域本质和变化。就“智慧工地”而言,施工现场管理的主体究竟是是谁?企业与政府管理的目的和管理界限清晰吗?如果以施工安全管理为目的,其安全管理职责有何区别?监管有何变化?对照有关“智慧工地”的描述,不难看出以上这些有关问题是不清楚的,甚至是混乱的,或者还停留在传统的旧的管理思维和方法上。施工现场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人员队伍是流动的、产品是固定,然而有多少“智慧工地”能够满足施工现场这一特点?”它的来历或身份。“
智慧工地”是由智慧城市发展而来,或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部分。所以,“
智慧工地”与智慧城市一样必须具备三个共同的素质,即:
二是全面互联互通,能够促进所涉及领域信息的全面地互联互通。就目前“
智慧工地”而言,其信息是闭塞的或根本无互联互通可言,表现在“
智慧工地”只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有效,如只在企业内部,甚至企业内部都互通不起来,只能在某一个施工现场能够使用,更无有区域性或更大区域性的信息互联互通;就信息之间而言,更难有信息之间的互通互联,如“
智慧工地”中所说的“人机物法环”五大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信息几乎没有交流,基本上是孤立存在,如果提到“人机物法环”可能只是噱头而已。再以施工现场“人员队伍是流动的”特点来说,“
智慧工地”更应体现信息的全面互联互通,否则难以分析各信息之间的关联,“
智慧工地”就无智慧可言。
三是实现各项功能的智能化,在以上两者基础上涉及的领域的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能够智能化。以目前信息化技术而言,所有管理的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可以智能技术的形式表现,这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伟大之处,这也就是当前“
智慧工地”纷纷而起的原因。但是如果只基于某个方面的智能也只能是一个单独智能产品,不能称之为具有系统功能的“
智慧工地”,如某个设备的监控系统、人员点名系统(或称作为实名制管理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现场安全检查的电子化管理系统(或称安全检查系统或隐患监控系统)、教育培训系统(如VR技术产品)等都只不过是一个个孤立的产品而已,而不能把它们单独地或组合地称之为“
智慧工地”,说的更具体点它们只是“
智慧工地”的边缘产品而已,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
智慧工地”。
总而言之,界定是否是“
智慧工地”首先是看是否具有共有的素质,即这个“
智慧工地”是否抓住事物本质与变化、信息之间能否全面互联互通、能否实现各项功能的智能化,如果不具备以上三个共有素质,特别是不具备前两个素质,请暂且不要自称为“
智慧工地”。
不具备前两个特征或素质,其产品只能是连“
智慧工地”边缘的智能产品都不是的非“
智慧工地”产品,这种不具备前两个特征或素质非“
智慧工地”产品终将会被淘汰。可以预言,“
智慧工地”终将淘汰那些脱离管理的本质、无视时代变化、难以互通互联的各种所谓的智能产品或自称为“
智慧工地”的产品但确实是非“
智慧工地”产品。
目前“
智慧工地”建设属启动于初始阶段,特别要强调冷静、科学、务实,透彻理解“
智慧工地”定义及特征或素质,而不能一哄而起或盲目上马,否则必走弯路或很快走入日暮途穷的境地。
“
智慧工地--
环境监测系统”源于施工现场,服务于施工现场,因此必须强调“
智慧工地”建设的主体应是建筑施工企业,企业需求是“
智慧工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关政府部门只能是引导而不是强推。目前不少施工现场的“
智慧工地”是在政府部门推动下被动地实施的,其大多结局是成为“形象工程”产品或沦为一种摆设而已。
“
智慧工地”不是豪华的装饰品,而是一种普惠于所有施工现场各种智能产品或智能产品的组合,没有惠及于所有施工现场就难以实现大数据的分析,最终所谓“
智慧工地”将终究会被束之高阁成为摆设,终将淘汰只是时间而已。
“
智慧工地”产品成为普惠的智能产品前提是解决施工现场的普遍需求,且必须以创新的方式解决。目前在农业、医疗、交通、制造、城市、公共安全领域内都人工智能应用的需求,国家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目前力推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他们是:
依托百度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智能驾驶、智能城市、智能医疗、智能语音将很快以开放的方式出现,无一不是以普惠于社会的形式出现,但都离不开创新。
“
智慧工地”创新的关键是在于必须要有前瞻的先进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人机物法环”中的“法”不仅仅是所涉及领域的方式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在产品设计骨髓中。“
智慧工地”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运用系统学原理设计“
智慧工地”是必要的,仅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产品而言其中的“人机物法环”五大环节信息息息相关,没有很好地安全管理理论与体系研究就难有建筑安全智能管理产品或系统平台。
所以“智慧工地”必须拥有共同的素质,且普惠于施工现场,以创新精神为理念,根据施工现场各种需求研究开发各类智能产品,各类智能产品相互协同推进“智慧工地”,这才是真正“智慧工地”的光明前景。